close

三界黃屬旗山系,這幾十年來,約於2003年前後在市面上出現過一批,可謂空前絕後的極少量品種。三界黃可歸納為兩類,其一是帶有特殊橘黃色者,其二是紅黃白三色共生者。而以橘黃色最為固定的典型。


因此三界黃的第一個特徵,即是它特別的橘黃色。這種色彩表現乍看之下頗似芙蓉,但實際上實在有些微的差異,再加上三界黃並沒有芙蓉常出現的流動狀紋路,因此在色澤與外觀上就已經有明確的區別。


特徵一、特殊的橘黃色

(下圖帶有點松柏嶺的感覺,但也很不同,尤其是背面全黃處像黃芙蓉,因此誤認為松柏嶺的機率很低。三界黃與松柏嶺會有小地方類似,這是因為兩者都是旗山系:)




橘黃色向黃色過渡的漸層感:










這種色彩進一步來說,即是芙蓉可能出現的橘黃中,又帶有"彩虹旗降"的那種橘紅色彩與漸層,請看下面黃應煜的作品,雅字與石字各有一圈較深的漸層色:





下面這件馬上封侯與上面是同一種料:



松柏嶺有以青黃為主,少數李紅者,李紅的顏色表現上也類似松柏嶺。但在綜合的各項質性卻很不相同。下面為典型的"紅黃白三界黃":





其實這幾件三界黃,光是從顏色上就給人"像是芙蓉而又說不出是芙蓉"、"質地像是善伯卻又不是善伯"的感覺:




三色共呈的情況下,三界黃的白是一種乾淨且帶有結晶感的"牛奶白",這種白的質感只有某種白文洋類似,因此這裡也是辨石的破綻之一,使玩家知道不可能是善伯、芙蓉、松柏嶺(無白色)之類:









特徵二、漸層與過渡的色彩表現


這種色澤讀者如仔細觀察,可看到色彩分佈不僅有漸層感,過渡與流動著,似乎深淺變化而無法固定、均勻,也就是說色彩的表現上並無法像橘黃芙蓉那樣純一。因此與旗降、芙蓉確實有著強烈的不同表現。

(下圖可見色彩分佈並不規則,也不均勻,有重疊感:)






特徵三、水份較少、硬度高的質感


因三界黃與文洋同屬旗山系,因此即使已經確認三界黃的第一特徵為固定類形的橘黃色,仍須綜合比較,以其排除法作進一步得確認。三界黃的手感較接近高山,含水分少而有種較乾的感覺,類似文洋的硬結但並非乾燥,所以手感上與芙蓉頗有差距,芙蓉嫩,三界黃硬;芙蓉較潤,三界黃臘質感不及。

(例如這樣的三界黃手感比松柏嶺溫潤點、靠近芙蓉點;而又比善伯靠近文洋點。順帶欣賞這件範本的雕工是仲達早期臨摹清工的佳作,這種大獸叼小獸的原型出自於清工,可知的在文革後只有林派幾位雕鈕者嘗試過這類題材:)







在下面另一件三界黃的資料中,色澤也是典型的三界黃表現,但乍看與文洋頗似,而手感上卻是較硬較結,有種"硬性"的感覺,而非軟性的凍石,特別是紅黃白三色的第二類三界黃中。再加上三界黃的紅較深暗,與橘黃常常相隨,兩色配起來也是很典型,有種固定的形像。下面三界黃把件讀者可留意堅結的質感與紅橘黃的表現,且色彩的變化也是不均勻的深淺感:








特徵四,三界黃在橘黃中會有種透出紅色的感覺,像是內心裡包覆著紅光,當然這與特徵二所說得色澤重疊漂流與色彩漸層有種共通。下面這件仲達早期螭鈕章正是典型:










這種橘黃不僅是三界黃最固定的特徵,且包含了上述所有的特點與"小米點"。




特徵五、小米點


很多石種都有米白或白色色點,善伯糕、旗降色點、二號礦白點、牛蛋粉點、白且小的芙蓉屎等,都不大一樣,不能視為等同。三界黃最後最確定、且最明顯的特徵即是小米點,這種小白點在上面所舉的三件樣本中都有,讀者可以再回頭觀察,並且注意這種小米點與善伯糕芙蓉屎等不大相同,它更為立體狀、固態狀、堅硬感,像極小的小碎石掉進麥芽糖裡:







這件母獸叼小獸鈕的某一面全黃,在這種只看到全黃的狀況下,須從手感與小米點觀察,否則與黃芙蓉無法區別:



以上五點特徵,交叉與排除,可以明確地辨識三界黃。



   ~~完~~





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58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