壽山石南瓜松鼠(二號礦),尺寸約 6cm*3cm*7cm。罕見且經典之石種,二號礦位置約為旗山系黨洋(黃巢洞)周遭,原本為工業用礦石(防火建材),後來發現這些粗石中偶爾內心包覆結晶體,極為艷麗,遂又名黃巢洞等以區別"二號礦坑"這個粗石的刻版印象,但是其實大家還是習慣用二號礦這詞。這種結晶礦通常歪七扭八,與結晶芙蓉一樣不僅不規則形、還必然夾沙夾岩、越是結晶越是如此,一般成材成章的芙蓉晶印章在台灣人的狹義標準下其實都不算結晶,凡是嚴格標準下的"結晶"必定是歪七扭八。此二號礦藏品亦是如此,而藝師不損材料,刻畫南瓜松鼠,生動有趣,特別那隻小松鼠,不僅材料美,結晶嬌豔,且刻工也好。若是要介紹紅色的二號礦,我把過去賣場裡出現過的二號礦舉證外,我想還是不夠讓一般玩家有清楚的概念,乾脆就把紅色的壽山石種稍微整輯一下,前者是歸納法、後者是區別法(排除法),所以乾脆在下文附以"紅色系列石種草稿",少文字多照片來看,讓石友們隨心瀏覽!

刊登日期:5/12.2012
藏品狀態:新刊登
實 售 :4萬5
請 洽:f5864@yahoo.com.tw






旗山系列的各坑種,大多屬"不通靈"性質的質地,晶凍類的很少,所以二號礦在旗山系列中算是比較特殊、而不與其他旗山坑種混淆的:



二號礦屬於旗山系列,所以顏色像松柏嶺,但又"很像杜陵"(參見下圖特寫),這就與"松柏嶺"產生區別特徵了,也就是說松柏嶺較為鬆散、燥性,而二號礦非常結晶、非常"結"與"硬",類似杜陵:









大致上來說,"直接看質感呈色肌理"是"最準確的辨石法",缺點是需要經驗、並且"質感"與"顏色"常常是很難描述、很難說出的。所以早期我寫【經典石種】都是以"特徵"作為主要立論的,但是其實,我並不是常看特徵,而是"一眼看",所以顏色與質感大概平這兩點就可以辨認石種,這就產生了第一條規則:顏色外觀幾乎可以區別壽山石各大"系列",這使得我們在"紅色系列"的整理中可以讓大家有個脈絡。但是,同一系列中鄰近的坑種其實就顏色外觀上往往很相似,說實在話,大多沒有區別,這時就得運用第二條規則:區別特徵。以下,就以旗山系、高山系、水坑系、月洋系(芙蓉)四分法來歸納常見的坑種,也就是讓大家自己去建構"第一條規則"(這用看的不用說),各品種間再以簡略的區別條件(第二規則)來簡單介紹。註:硃砂高山那種太常見的我就不貼照片了、而芙蓉紅色系列的有太多種樣貌類別了,只簡單舉例。

一、旗山系:

第一個就貼上二號礦,請別忘了與本交流品"南瓜松鼠"對照看,這樣應該就很有概念了:

{###_f5864/1/1508007053.jpg_###}

{###_f5864/1/1508006999.jpg_###}

可以說特徵就在顏色上、以及前文所說的"凝結"如杜陵晶的質感上:



松柏嶺:明顯在結晶度、通靈度上與二號礦就有區別:



松柏嶺:



三界黃:顏色又類似了,但是三界黃有其區別特徵(參見經典石種),色彩的分布上也不大一樣:



三界黃:三界黃沒有青綠色、只有二號礦松柏嶺大山才有(旗山系裡),二號礦與三界黃一樣有黃有白有紅,差別可以說是透度晶度:



文洋:早期我介紹過紅、黃、白三種文洋的區別法,這裡用照片看一目瞭然:



金獅峰:掘性石,常帶黑皮,跟田黃、牛蛋稍微像,但與其他旗山系列坑種就不容易混淆了:



牛蛋:牛蛋的紅色很不一樣,況且又帶粉點狀,密度粗糙:



大山:又跟旗降、牛蛋有一點點像,但是不是粉點狀,凝結度類似旗降、但是更花更多雜質、且常帶白色的帶狀白紋:



焓紅:就是粗旗降,在紅色的情況下,真的跟旗降很像,但是旗降沒有那樣要黃不紅、要紅不黃、也沒有白花、白雲條狀。蜜楊梅點也比較強烈:



旗降:這種蜜楊梅點的,顏色偏淡。還有一種暗紅略帶暗紫的更為常見。下圖可見與焓紅、大山更綿密、更細緻許多:



紅旗降的另一種常見的樣子,這一種多帶有斑馬條狀(但是彎弧度的),像彩虹的層次:



旗降這種紅就不好認了,需要以整體來看(那白那黃就已經告訴你那是旗降):



雞角嶺:這是旗山系中的"怪咖",不像旗山系的份子,像高山系列的同夥:





二、高山系紅色石

鱟箕:我光是看照片左側那些像筋、像紋又像格的外觀就知道是嘯溪了,但我可以體會一般玩家看起來跟高山跟硃砂跟水洞跟杜陵感覺"幾乎一樣"的感受,因為真的很像,上文說過,同一系列中各坑種常常無法只憑顏色與局部的外觀來分辨,須進一步以特徵區別:


這是上圖的全貌,特徵就是那些黃色的渣渣、像棉紗的東西,加上我剛說的筋紋,就是"一眼看就很清楚"的鱟箕:



四股四:區別特徵參閱拙著"經典石種"。
{###_f5864/1/1508007014.jpg_###}

四股四:
{###_f5864/1/1508007011.jpg_###}


杜陵:


杜陵:只有少數幾個坑種能有"瑪瑙凍"的表現,杜陵占了八成。且這種結晶程度可以回頭比較南瓜松鼠二號礦:


杜陵:

杜陵:杜陵的紅通常不是純紅色:


馬背:



善伯:就算眼睛瞎了看不到善伯糕、金沙,光是看顏色與質地就清楚得很是善伯:

善伯:


這時後來插入個"巴林",巴林紅色的情況也超多,這裡專舉像壽山杜陵水洞與善伯的。請看看,差這麼多!哪有很像,我看是很不一樣:

巴林:

巴林:


水洞高山:

水洞高山:

荔枝:荔枝的紅跟高山系列大多坑種一樣,都是那種不透的紅,且是正紅色。以"整片整塊"狀為主、但有時又有點狀(桃花或硃砂結構),所以必須看整體與區別特徵:


荔枝:

荔枝:


雞母窩:紅色跟荔枝幾乎一樣,差別是凝度、以及黃色偏土黃(但要注意偏土黃色橘黃色的三色荔枝也是很常見的),其實關鍵要看白色處(與肌理),即可與荔枝區分:


雞母窩:此外,雞母窩通常偏暗色,請看看這樣的紅雖是又深又偏暗,但是高山石中常常出現這種紅,所以就必須配合"第二條件",雞母窩那種天藍凍灰黑在左下角,來輔助或肯定第一條件的判斷:


瑪瑙高山:帶黑點,很鬆、質性偏乾燥:


瑪瑙高山:最常見的典型(雖是帶嘿,但雞母窩的紅是整片的):


高山:高山晶,什麼特徵都沒有的即是,沒絲沒紋,質地又不像杜陵、水坑那麼結,密度也不如荔枝。鬆軟、透度高(注意反光看不能表面有"麻面",不然又是外省石了,例如小順):



水坑:凝度、結度、硬度都與高山不同(但注意,這件我沒上手,紅色的水坑確實是有的,但我一時資料庫裡沒翻到,要附註此件光憑照片也有可能是杜陵晶):




三、月洋系

芙蓉:

芙蓉:

芙蓉:


芙蓉:


結論:每一種坑種的紅都不大一樣,因此是可以直接分辨的;然而鄰近的坑種在"只就一種顏色"上來比較往往一樣,但質感其實還是略有差別,如果一樣,就找區別特徵。我們稱為第一規則與第二規則的內涵就在此,而這些"感官"上的差別、就是物理(包括化學)性質的差別,感官與真實的物理世界是對應的,而石頭在物理(化學成分與分子結構)的差別、就是空間的條件區別,空間的條件區別的根源又是時間條件的缺別。空間的差異就對應在"坑種"的區別,因為坑種在地理位置上往往有很大很遠的空間差別,這也是"顏色外觀"、"質地"、"特徵"之所以可能的根源與基本原理。



以上壽山經典石種‧紅色系草稿,圖文所有,請勿侵權!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58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