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少數好的黃大山晶外觀與色澤像極田黃凍,產量極少,ㄧ般藏家耗時十餘年才有機會收藏到的全黃"大山晶",十分難覓。由於時人不諳典型大山晶,而大山晶質地色澤之佳,可貴為壽山十大名品,故編撰入經典石種系列。

石種解析:

(ㄧ)質感:大山晶,顧名指大山礦中質地通透晶瑩的結晶體,以敝人所見,多為片狀形體。上有有冰脆感、類似杜陵晶片。

(二)呈色:典型者以全黃,此外亦曾出現白中帶青、青綠、橘紅。書上所云:有不透明白點塊(壽山中有此現象者多矣!)、瓜絡紋,不僅ㄧ般人看了不知所云(光看文字鬼才知道到底瓜絡紋長哪樣?),而這些書的作者們也是抄來抄去,也不知道寫書的人是否看過真的實物而人云亦云。

(三)特徵:所謂特徵,是可以獨立排除的或絕對帶有的,但是辨識壽山石並非如此絕對,往往須有其他附帶條件。例如,以此呈色、結晶、硬度,再加上下面所謂不透的乳白色糕點:



(以下,先來走一次我辨識上面這件大山晶的"判斷過程",流程如下:)

看到這裡,合格的玩家心裡的思考:只有三種可能:大山晶、杜陵晶(有白點)、二號礦(也有白點),但是1.杜陵的白點不是這樣、2.二號礦的顏色不是這樣。所以就已經傾向辨識為大山晶(大山的黃就是ㄧ種像這樣的橘黃味,是壽山中只有旗山系才有的,下面會有ㄧ堆這種黃),而二號礦可以直接剔除,因為顏色差太多了。

附註:剛提到杜陵晶也有白點(和紅點,這根本品大山晶一樣),請看:


讀者需仔細記住那些小白點,此外,還是有其他色點,詳上圖這些書上都沒提到。小白點有時會比較大,詳下圖有比較清楚的不透明白糕點:



而且,上圖可清楚的看到有點調紋狀的白片,那像是大山的紋路與虎斑紋,也就是說最省力的辦法,是先找看看有沒有大山常見的紋路,百分百都是白色像虎斑、豹斑紋的。




(四)紋路:大山不管晶不晶,正常的情況下都會有"白色"的豹斑紋或虎皮紋,在大山晶不會像一般大山一樣全身佈滿白花紋,但是多少會有ㄧ點,如上面那張特寫,還是可以看到淡淡的白花紋,本文這裡把它稱作"豹斑紋"。這種豹斑紋在普通大山會是什麼樣子呢?相信大家都看過了:



把印身去除掉、再把上半部的鈕雕部分全黃無紋的質地想像成再通透結晶點,就可以看得出大山晶大致的模樣(那種色澤、質感、還有難免的片狀白點):







所以,配合第四個條件,我就可以確定本拍品為大山晶了。 因此,豹斑紋是很清楚的特徵,在大山晶中不會那麼明顯,有時會很隱密的像雲朵般或雲片狀平行斜紋並排,很不清楚的。所以多少都要找這種白片紋,才能篤定是大山晶。此外,一般書上抄來抄去互相沿用的瓜絡紋(不如用在荔枝洞,荔枝的紋理更像這個字眼),本文改以大家比較熟析的大山"豹斑紋"。


回頭討論一下,經過上ㄧ步排除法的過程中,這種黃二號礦沒有,杜陵倒是有。那爲什麼這件不是杜陵晶呢?因為剩下杜陵晶的可能性也被這種豹斑紋給排除了(缺乏片狀的小白點與豹斑紋那種白色的紋絡),雖然杜陵的顏色有時很像大山晶、晶瑩冰脆的質感也像,但是內理不一樣:






(五)驗證:不熟析或入門的朋友,最好有這個步驟,不是找藏友的石種來比對,要不就是看本賣場的樣本(圖例較多,也都是實戰所得)、最少的也要去翻看書本上的圖錄記載,完成最佳的辨石過程。例如本拍品在書上就有ㄧ樣的石材刊登在方宗珪的《壽山石鑒藏指南》,從色澤、特徵、片狀外觀等可直接比對,但此步驟一定要在最後(不能當作最前提),不要重蹈一般石商"看圖說故事"、或者很多網友"紙上談兵"的錯誤,只用圖比對、或套文字都很容易把不同的東西套上。圖例:





最後的建議,其實大部分的人都還看不懂大山,以致於要認出大山晶,根本是難上加難,唯有多看大山,且早期大山這種石頭價格都不高,現在相對來說亦然,認真點很多地方都看得到大山。從大山的質感與一般認識,自然對大山晶會有較明晰的印象。


以下這些樣本,局部都是"大山晶",但又帶有其他標準不稱大山晶的常見大山質地,也是辨識的好幫手:







下圖即石是另外一件品的背面,可見淺白色的文絡,其實與大山豹皮紋那種構成、結構是同一種東西,只是沒那麼密集:


最後補充一點:典型的大山晶還有一種也很常見:蜜黃色有種蜜蠟感,晶瑩剔透卻不會很亮麗光芒、也不會太過嬌媚刺眼,內心黃中帶褐色,深處顏色較深、向外逐漸透明淡橘黃,這種漸層與聚光的感覺類似水坑的光與色的表現,這種理面肌理不多,通常很乾淨,也是典型的大山晶。數量很少,我手上沒有這一類的照片,只能說質感類似本文舉例石翁那件,但更結晶、沒有白皮與其他雜質,以後機會再補上。


(~以上未經同意請勿剽竊~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58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